炫浪网 女性风采

生命之河──微循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31日 点击数: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那就是我们的人体微循环系统。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结构有简有繁,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这些血管的口径都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循环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周围并形成网络。它的口径细、长度短、数量多,因而总的横断面积大,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约为主动脉横断面积的700倍,故其血流缓慢。它还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点,是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微循环有调节组织血流量,供给细胞营养,排除代谢产物等功能,对保障每个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仅靠心脏的收缩力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细胞身边,必须有微血管再次调节供血,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身边。

  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就像是“河水”,而血管就如同“河床”,河水流速越快,河床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就会形成“淤泥”。其实,人体的微血管就如同威尼斯水城的道路交通网络,纵横交叉、错综复杂。微血管总长度有近十万公里,交织成网,分布全身,人体全靠它在体内进行物质交换。往往一根微小的毛细血管阻塞,就会造成微循环的大麻烦,甚至带来整体崩溃,比如脑血栓。

  由于研究技术和检查手段的更新,微循环在微观领域的秘密也逐渐被揭示。微循环的研究对进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以及预防保健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近20余年,中国广泛开展了人体活体微循环的观察研究,将活体微循环观察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治疗效果的判断、预防保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家修瑞娟发现并总结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组织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否定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田园式灌注的推论,被世界誉为“修氏理论”,并被评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当“修氏理论”应用于晚期糖尿病合并的肢端坏死症时,过去往往只能截肢以保住生命,如今根据上述理论,采用中西医药结合,激活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微血管血流状况,不用截肢就取得了更理想的效果。

  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微循环衰退时,人体的老化也就开始了,如果想要健康和美丽,就请您从关心您的第二心脏——微循环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