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在一般人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于是说到香炉的样式,大多数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再就是明代的铜质宣德炉及其仿制品了。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了。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叠山形的装饰。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炉。从六朝时吟咏博山炉的诗句看,重叠博山的式样已不仅是“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而是能够雕饰出“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的造型和“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的人物故事。
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后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却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除了博山式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炉,民间所用的带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见于出土文物之中。炉耳颇具实用性,为的是便于提携挪动,其装饰作用与实用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